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奶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奶癖(又稱乳癖)為中醫病證名,其概念涵蓋數種與乳房相關的病理表現,以下分述之:

  1. 乳癖
    廣義指乳房結塊性疾病,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衝任失調、痰瘀互結所致。臨床特徵為乳房單側或雙側出現大小不一的腫塊,形如丸卵,質地中等,邊界清晰,推之可動,常隨情緒或月經週期而消長。此類病症類似現代醫學之「乳腺增生症」,中醫治療以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、調理衝任(如二仙湯)或化痰散結(如海藻玉壺湯)為主。
  2. 乳癰癖(見《儒門事親》)
    此證與乳癰(急性乳腺炎)相關,多因乳汁鬱積化熱,或外感熱毒,導致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成膿。若未徹底消散,可能轉為慢性結塊,稱為「乳癰癖」。治法初期宜清熱解毒(如瓜蔞牛蒡湯),後期需配合活血散結(如血府逐瘀湯)。
  3. 壅乳成癖(載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)
    特指哺乳期因乳汁排出不暢,積聚成塊,久而形成硬結。此證常見於產後氣血壅滯或哺乳不當者,屬「壅乳」範疇。中醫主張通乳散結,可選用通草、王不留行等藥疏通乳絡,或外敷芒硝以軟堅消腫。

中醫病機辨析
奶癖的核心病機多與「氣滯、痰凝、血瘀」相關,涉及肝、胃、衝任等經絡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抑鬱則氣機阻滯,足陽明胃經行於乳房,痰濕蘊結則成腫塊;而衝任失調易致陰陽失衡,加重乳腺週期性脹痛。古籍《外科正宗》更指出:「乳癖乃乳中結核,形如丸卵……其核隨喜怒消長。」強調情緒對病勢之影響。

延伸辨證
部分文獻將奶癖與「乳巖」(乳腺癌)初期鑑別,後者腫塊質硬如石,形狀不規則,生長迅速,需結合四診詳辨。而奶癖之良性結塊,除藥物治療外,亦可配合針灸(取屋翳、膻中、太衝等穴)以調暢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