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奶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奶癬

奶癬,又稱「乳癬」、「胎癬」或「胎(疒斂)瘡」,為嬰幼兒常見之皮膚疾患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此症多因嬰兒先天稟賦不足,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所致,好發於頭面部,亦可蔓延至軀幹四肢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奶癬之發病與胎毒、風熱、濕熱密切相關。嬰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母體孕期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失調,致使胎毒內蘊,加之出生後外感風濕熱邪,內外相合,鬱於肌表而發為疹瘡。

臨床表現

奶癬可分為「乾(疒斂)」與「濕(疒斂)」兩型:

  1. 乾(疒斂)
    • 疹色紅赤,形如粟米,或散在或簇集,表面乾燥,搔之脫屑。
    • 多因風熱偏盛,肌膚失潤所致。
  2. 濕(疒斂)
    • 皮膚瘙癢劇烈,疹粒破潰後滲液流津,浸淫成片,甚則糜爛結痂。
    • 多因濕熱壅盛,蘊結肌膚而成。

辨證論治

治療當分風熱與濕熱兩型,以清熱祛風、化濕解毒為主:

  • 風熱偏盛
    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 消風導赤湯(《醫宗金鑒》),藥如生地、木通、赤茯苓、防風等,以涼血祛風。
  • 濕熱偏盛
    治宜清熱利濕,可選 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,配伍黃柏、滑石、澤瀉等,以滲濕解毒。

外治法

根據證型選用不同外用方藥:

  • 乾型:以潤膚止癢為主,可用 潤肌膏(《外科正宗》),或以麻油調青黛散外塗。
  • 濕型:以收濕斂瘡為要,可選 文蛤散(《外科正宗》)外敷,或黃柏、苦參煎湯濕滌。

附論

另有發於女子乳暈之濕疹,俗亦稱「奶癬」,其病機多與肝鬱濕熱有關,治法當疏肝清熱、化濕解毒,與嬰兒奶癬略有差異。

奶癬相當於西醫之「嬰幼兒濕疹」,然中醫辨治強調內外兼調,注重體質與病邪之平衡,臨床須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