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奶疹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奶疹子

奶疹子,又稱「奶麻」或「乳疹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之嬰幼兒發疹性疾患,多見於周歲內小兒。此名首載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,書中提及:「小兒有出一二次者,出輕而日數少者,名奶疹子。」意指此症發作輕淺,病程短暫,疹出即癒,與其他重證麻疹、痘瘡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奶疹子多因胎毒未清,或外感風熱時邪,蘊於肺脾所致。嬰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母體孕期飲食辛熱,或乳哺不節,致使胎毒內伏;復感風熱之邪,邪毒外透肌表,遂發為疹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邪氣外泄時,疹點遂現於肌膚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疹前徵候:患兒多先見發熱,熱勢不高,或伴輕微咳嗽、流涕,狀似風邪外感,但精神尚可,納差不明顯。
  2. 出疹特點:熱退疹出為其關鍵特徵。疹色淡紅,細小如粟,先現於頭面軀幹,後及四肢,疹點稀疏,觸之無礙手感,無膿皰,一二日內即消退,不留痕跡。
  3. 舌脈診察:舌質偏紅,苔薄白或微黃;脈象浮數,指紋浮紫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襲表:疹色鮮紅,身熱微惡風,咽紅,舌邊尖紅,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  2. 脾虛夾熱:疹色淡紅,伴消化不良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治宜健脾透疹,方用參苓白朮散合升麻葛根湯。

與他疹鑑別

  • 麻疹:熱高疹密,疹間皮膚正常,可見科氏斑,病程較長。
  • 風疹:疹形細小,耳後淋巴結腫大,傳染性強。
  • 幼兒急疹(又稱嬰兒玫瑰疹):西醫所述之「急疹」,與奶疹子症狀相近,然中醫更重辨其寒熱虛實。

奶疹子屬輕淺之疾,然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若嬰兒反覆發疹,或疹出不透,需審其體質,調理脾胃以清餘毒。歷代醫家如萬全《幼科發揮》亦提及,小兒出疹後當避風靜養,乳母需忌口,以防疹毒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