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男陰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男陰縫

別名:經穴別名,見於《千金翼方》。

定位:位於陰莖根部與陰囊相交處之正中。

主治

  1. 黃疸:尤適用於「馬黃黃疸」,此為古代對特定黃疸類型之稱謂,可能與濕熱蘊結或氣血瘀滯相關。
  2. 陰卵偏墜:即現代所稱之疝氣或陰囊腫脹,多因肝氣鬱滯、寒濕下注或中氣下陷所致。

操作

  • 艾灸
    • 艾炷灸3-5壯。
    • 艾條灸5-15分鐘,以局部溫熱為度。

中醫理論闡釋
男陰縫屬任脈與肝經所過之處。任脈主一身之陰,肝經循行繞陰器,故此穴可調節下焦氣機,疏泄肝經濕熱或溫散寒凝。黃疸病機多與濕熱燻蒸或寒濕阻遏相關,灸此穴可助氣化濕濁;而陰卵偏墜則常因肝絡失和或氣虛下陷,刺激此穴能疏肝理氣、升提固脫。

古籍佐證
《千金翼方》載:「灸風府、熱府、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男陰縫,撥陰反向上,灸治馬黃黃疸。」提示其為古代治療黃疸之配穴,結合背部俞穴共奏調和臟腑、祛濕退黃之效。

現代應用參考
雖現代臨床較少單用此穴,然於下焦濕熱或氣滯證候中,仍可作為輔助選穴,配合太沖、三陰交等穴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