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難產七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難產七因,乃中醫產科學術術語,首見於清代醫著《贊育編》,系統歸納妊娠期間導致產程不順之七類病因病機。此說以「母體氣血失和」為核心病機,貫穿各因,現詳述如下:

一因安逸
《婦人良方》謂「氣以行之,血以濡之」,孕婦久臥少動則氣機壅滯,經脈氣血運行遲緩。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指出「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滯」,安逸過度致胞宮氣血瘀阻,產時氣血不能暢達胞宮,胎元轉動無力,遂成滯產。

二因奉養
《濟陰綱目》強調「胎藉母氣以生」,然過食肥甘厚味反致脾失健運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云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膏粱厚味積於中焦,化濕生熱,濕熱下注胞宮則胎體過大,氣血壅滯而產道不暢。

三因淫欲
《女科經綸》引薛立齋言:「欲火一動,精血奔湧。」房勞傷腎,耗損真陰真陽。腎精虧虛則胞脈失養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所載「腎水虧而胞胎乾澀」,產時玉門不潤,胎元下行艱澀;腎陽不足則推動無力,如油盡燈枯,產力衰竭。

四因憂疑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論「七情傷臟」之害,憂思過度損及心脾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心主血脈」、「脾統血」,情志抑鬱則心氣鬱結,脾失運化,氣血生化不足。產時血虛氣弱,如舟行無水,胎失濡潤推動。

五因嬌怯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指出「素體怯弱,氣血本虛」,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損,致衝任二脈空虛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」,氣血兩虛則胞宮失於溫煦濡養,產時陣痛微弱,宮縮無力。

六因倉皇
《產寶》言「臨產驚惶,氣亂血橫」,驟然驚恐致氣機逆亂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「驚則氣亂」,肝失疏泄則氣血失調,胞宮收縮失序。如《女科撮要》所述「氣血乖戾,胎轉異常」,可致胎位不正或產道痙攣。

七因虛乏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提出「產力本乎氣血」,久病、多產或過勞暗耗精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產則氣血傷損」,氣虛則推送無力,血虛則產道乾澀。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亡血過多,氣隨血脫」,產程遷延難進。

此七因互為關聯,臨證常見數因相兼。如《醫學入門》強調「氣血充和,百病不生」,七因終歸導致氣血失調、胞宮功能異常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