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長針
針具名,為古代九針之一,後世亦稱「環跳針」。其形制源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所載:「長針,取法於綦針,長七寸,主取深邪遠痹者也。」此針特點在於針身修長,專用於深刺,以治療邪氣深伏、經絡久痹之症。
形制與淵源
長針長度為七寸(約合現代16~18公分),針體細長而鋒利,形似綦針(古代縫衣針),但更長且堅挺。其設計旨在穿透深層肌肉、筋膜,直達病所,適用於頑固性痹證,如關節拘攣、經絡瘀阻等。後世針灸學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芒針」,進一步延伸其深刺特性。
臨床應用
長針主攻「深邪遠痹」,即病位深、病程久的痹證。中醫認為,此類病症多因風寒濕邪久滯經絡,氣血不通所致。長針能透達深層組織,疏通經氣,驅散邪氣。常見適應症包括:
- 筋骨痹痛:如腰腿痛、肩頸頑固痹痛。
- 經絡壅滯:氣血運行不暢,肢體麻木不仁。
- 關節拘急:深層筋脈攣縮,活動受限。
操作特點
長針施術需手法純熟,講究「徐進緩出」,避開重要臟器與血管。針刺時多配合提插捻轉,以增強得氣效果。因其深刺特性,傳統上多用於肌肉豐厚處,如環跳穴(故名「環跳針」)、秩邊穴等。
與芒針之異同
芒針為長針的演變形式,更細更長(可達30公分以上),適用於透穴刺法,如「透刺」肩髃至臂臑。然二者皆承襲長針「深刺透邪」之旨,均屬治療頑痹痼疾的重要工具。
長針體現中醫「針至病所」的治療思想,其形制與用法,反映了古人對深層病理的認識與針具技術的精密化。至今仍為針灸臨床中攻克疑難痹證的利器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