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難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難乳,又稱「小兒難乳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。此症特指嬰兒出生後無法正常吮吸乳汁,其病機與治療在中醫古籍中有明確論述,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型:
一、外感邪熱型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指出,此型因初生兒臍部感受風邪熱毒,邪氣循經內傳心脾二經,導致「舌厚唇燥而急」之證。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口,邪熱蘊結致使舌體腫脹、口唇乾燥緊急,口腔開合不利,故雖含乳頭卻難以有效咂吮。
▶ 治法:清心脾鬱熱
▶ 代表方劑:
- 五福化毒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組成:生地黃、赤茯苓、玄參、桔梗、芒硝等,具清熱涼血、解毒消腫之效。
加減:若兼見舌下繫帶腫脹,可加黃連、梔子;唇燥甚者佐麥冬、石斛。
二、穢濁內阻型
源於分娩時口中穢血未及時清除,穢濁之氣內陷,阻滯中焦氣機。《幼幼集成》描述此類患兒可見「面色青滯,脘腹膨滿」,因穢濁鬱閉胸膈,氣機升降失常,故出現呼吸急促、胸悶腹脹等症,影響吮乳動作。
▶ 治法:行氣化濁、消積導滯
▶ 代表方劑:
- 四磨湯(《濟生方》)
組成:人參、檳榔、沉香、烏藥,功擅破滯降逆。臨床常去人參,加枳殼、厚朴增強理氣之效。
變方:若穢熱交結,可合用一捻金(大黃、檳榔、牽牛子)瀉濁通腑。
延伸病機探討
明代《嬰童百問》補充「胎寒氣弱」致難乳者,多因母體虛寒或早產兒元陽不足,表現為吮乳無力、哭聲低微,宜用理中湯溫補脾陽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提出「齶膜連舌」(今稱舌繫帶過短)的解剖因素,需以手法挑割治療。
鑒別要點
- 與噤口風區別:後者伴牙關緊閉、面青抽搐,屬急驚風範疇。
- 與鵝口瘡區別:口腔黏膜出現白屑妨礙吮乳,當從心脾積熱論治。
此症預後多佳,然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古籍強調「急去其邪,緩調脾胃」,邪除後可予異功散調理中州,助乳食運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