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囊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囊底穴
定位
囊底穴為經外奇穴,位於男性陰囊後側之十字紋中央處。此穴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記載以灸法治療小兒胎疝、陰囊偏墜等症,後由《奇效良方》正式列為經外穴。
主治功能
囊底穴屬局部取穴,其功效主要針對下焦及前陰病證,尤擅調理腎經與肝經氣機。主治如下:
- 疝氣類疾患:如小腸疝氣、偏墜(單側睪丸腫痛下墜),此穴能疏泄厥陰肝經之滯氣,緩解筋脈拘急。
- 陰囊濕熱證:包括陰囊濕癢、腎臟風瘡(濕疹樣皮膚病變),透過灸法可溫化下焦濕濁。
- 睪丸腫痛:對睪丸炎或氣滯血瘀所致之腫脹,具散結消腫之效。
操作技法
傳統以艾灸為主:
- 艾炷灸:取米粒大小艾炷,直接灸3-5壯,適用於寒濕凝滯之證。
- 艾條懸灸:以雀啄法溫灸5-10分鐘,適用於慢性虛寒或氣血不足之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陰囊為足厥陰肝經所過,而囊底穴所處之十字紋乃任脈、督脈與肝經交會之象徵。此穴能調節任督二脈之氣,兼疏肝經鬱熱,故對下焦濕熱、氣機逆亂之證有雙向調節作用。
配伍應用
臨床可配關元、三陰交以溫補下元;若濕熱下注,則配陰陵泉、行間以清利肝膽濕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