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囊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囊耳

病名,屬耳科疾患之一,指耳內流出青色膿液,並伴隨耳鳴虛響之症。此病名見於《馮氏錦囊秘錄》卷六,載曰:「耳內虛鳴,時出青膿者,謂之囊耳。」其症狀特徵為耳道分泌物呈青色,質地黏稠,多因肝膽濕熱或風熱邪毒上擾耳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為腎之竅,又為少陽經脈所過之處。囊耳之發病,多與肝膽濕熱、風熱侵襲相關:

  1. 肝膽濕熱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致肝膽濕熱內蘊,循經上蒸耳竅,化腐成膿,膿色青綠,乃肝木之色外現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壅滯耳部經絡,氣血不暢,腐肉為膿,發為本病。
  3. 腎虛邪滯:若素體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兼夾濕濁,亦可導致耳竅失養,膿液內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耳內流出青色膿液,質黏稠,或有腥臭味。
  • 耳鳴如蟬,聲虛而低,時作時止。
  • 或伴耳內脹悶感,聽力減退。
  • 舌脈可見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(肝膽濕熱證);或舌淡苔薄,脈細弱(腎虛證)。

鑑別診斷
囊耳與「震耳」相似,古籍中亦有將二者互稱者。然震耳多指膿液黃稠,發病急驟,屬實熱證;囊耳則以青膿為特徵,病程較長,虛實夾雜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清瀉肝膽濕熱: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以黃芩、梔子、澤瀉清利濕熱。
  • 疏風清熱解毒:選用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,疏解外邪,解毒排膿。
  • 滋腎化濁通竅:若屬腎虛夾濕,可投知柏地黃丸合蒼耳子散,滋陰降火,化濁通竅。

外治法

  • 以黃連水或金銀花露清洗耳道,祛腐排膿。
  • 可配合吹耳散(如青黛、冰片等研末)局部外用,清熱收斂。

囊耳之證,須辨明虛實寒熱,針對病機調治,以恢復耳竅清陽之氣。歷代醫家重視從肝膽、腎論治,結合局部症狀,體現中醫整體辨證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