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囊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囊發
囊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陰囊部位出現紅腫潰爛,甚則睪丸外露之症。此病名首見於明代龔廷賢所著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一,又稱「脫囊」,屬中醫「疝病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陰囊壞疽」或「Fournier壞疽」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囊發多因濕熱毒邪蘊結下焦所致,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- 濕熱下注: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流注肝經,下聚陰囊。
- 肝經鬱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經下擾陰囊。
- 外感毒邪:陰囊局部受損,感染穢毒,氣血壅滯,腐肉成膿。
- 氣血虧虛:正氣不足,難以托毒外出,致使潰爛深陷,睪丸外露。
臨床表現
囊發初起可見陰囊紅腫熱痛,繼而皮膚潰爛流膿,嚴重者陰囊皮肉腐脫,睪丸暴露,伴隨發熱、口苦、小便赤澀等全身症狀。若毒邪內陷,可致神昏譫語,屬危候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蘊結證:陰囊紅腫灼痛,潰爛流黃稠膿液,伴發熱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火毒熾盛證:陰囊迅速腫脹潰爛,膿血淋漓,睪丸外露,高熱煩渴,舌絳苔黃燥,脈洪數。
- 正虛毒戀證:潰瘍久不收口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囊發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濕消腫為主,兼顧托毒生肌。
-
內治:
- 濕熱蘊結者,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火毒熾盛者,宜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正虛毒戀者,可用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-
外治:
- 初起紅腫未潰,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。
- 已潰膿成,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古籍記載
《外科活人定本》指出:「囊發者,陰囊紅腫潰爛,甚則睪丸懸露,此因濕熱下注,或染穢毒所致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脫囊乃囊發之甚者,皮脫睪丸懸,急宜清熱解毒。」
囊發屬外科急症,病情進展迅速,需及時辨證施治,以免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