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囊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囊縱
囊縱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陰囊松緩之狀態,與「囊縮」相對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熱論》,原文記載:「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少腹微下。」意指厥陰病邪衰退後,陰囊由緊縮轉為鬆弛,少腹拘急之象亦隨之緩解,反映病情趨向好轉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經絡臟腑之關係
陰囊屬足厥陰肝經所主,肝主筋,其氣機疏泄與陰囊之鬆緊密切相關。當厥陰經受邪(如寒凝、熱鬱),可致「囊縮」;而邪退正復時,氣血通暢,筋脈得養,則表現為「囊縱」。此現象亦與腎氣相關,因腎主二陰,腎陽不足時可致陰囊緊縮,待陽氣回復則鬆緩。 -
病機與辨證意義
- 熱病傳變之指標:在《熱論》六經傳變中,厥陰為最後一經,囊縱標誌邪氣漸退,正氣來復。
- 虛實之辨:若久病見囊縱無力,可能為肝腎氣虛,筋失所養;若外感病後出現,則多屬邪退正安之佳兆。
臨床相關延伸
- 與「囊縮」對比:
囊縮多因寒滯肝脈或熱極生風,陰囊緊縮抽痛;囊縱則為筋脈舒緩之象,常見於厥陰病愈期或肝腎陰血漸充時。 - 相關證候:
囊縱若伴少腹下墜、神疲脈弱,需考慮中氣下陷;若兼見陰冷陽痿,或屬腎陽虧虛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以象測機」之診斷思維,通過外陰變化推斷內在氣血陰陽之消長,為辨治前陰疾病的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