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蟯蟲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蟯蟲病

蟯蟲病屬中醫「九蟲病」之一,因蟯蟲寄生腸道所致,臨床以肛門瘙癢、蟲體自肛門溢出為主要特徵,尤多見於小兒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載:「蟯蟲……居於腸間,若臟腑氣實,則蟲不妄動;胃弱腸虛,則蟯蟲乘之。」指出本病發作與脾胃虛弱、腸道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蟲積日久,重者可致肛門生瘡,輕者則僅見肛周浸淫作癢,或伴面色㿠白、夜臥驚啼等虛擾之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蟯蟲病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蟲卵,或脾胃素虛,運化無力,濕濁內蘊,蟲得濕濥而滋生。蟲居腸道,擾動氣機,下迫肛門,故見瘙癢;若蟲體夜間爬出產卵,更可直見蟲體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故易罹患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蟲擾腸腑證

    • 主症:肛門奇癢,夜間尤甚,眠臥不安,或見細小白蟲附著肛周。
    • 治法:殺蟲止癢,調和腸胃。
    • 方藥:內服化蟲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鶴虱、苦楝皮、檳榔等驅蟲;若兼脾虛,可佐以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。
  2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主症:肛門灼熱瘙癢,甚則糜爛滲液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殺蟲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萆薢滲濕湯加減,配合外洗方如苦參湯熏洗患處。

外治法

  • 塞肛法:以蜣螂丸(《外臺秘要》)納肛,直接殺蟲止癢。
  • 灌腸法:用百部煎液大蒜汁灌腸,取其辛溫殺蟲之效。

預防調護
古人強調「治未病」,注重飲食潔淨、衣被沸煮曝曬以斷蟲源,尤對小兒需加強護理。然此病易反覆,需內外兼治,標本並調。

(按:九蟲病泛指多種腸道寄生蟲病,蟯蟲為其一,詳參《諸病源候論·九蟲候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