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蟯蟲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蟯蟲痢

病名
蟯蟲痢,係因蟯蟲寄生腸道,對腸腑產生機械性刺激,引發下痢或腹瀉之病症。此病屬中醫「蟲痢」範疇,多因飲食不潔、濕熱內蘊,或脾胃虛弱,致使蟲體孳生,擾亂腸道氣機,臨床以腹痛、肛癢、糞便夾雜蟲體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蟯蟲痢之成因,與外感蟲邪、內傷飲食密切相關。蟲體寄居腸道,吸耗水穀精微,導致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;蟲體蠕動,則刺激腸絡,使氣血壅滯,濕熱內生,故見腹痛、下痢。若蟲體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,可引發肛門搔癢,甚則蟲體隨糞便溢出,此即《張氏醫通》所載:「腹大,皮膚黃粗,循循切切然……或癢,或從谷道中溢出。」

臨床表現

  1. 腹痛:蟲擾腸道,氣機不暢,痛多繞臍而作,時輕時重。
  2. 下痢:糞便溏薄,或夾黏液,偶見蟲體。
  3. 肛癢:夜間尤甚,因蟯蟲喜於夜間移至肛周產卵。
  4. 脾胃虛弱:日久可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殺蟲驅邪為主,輔以健脾化濕,分階段施治:

  1. 殺蟲階段
    • 化蟲丸(《醫方集解》):以鶴虱、苦楝皮、檳榔等驅蟲藥為主,專攻腸道諸蟲。
    • 掃蟲煎(《景岳全書》):含使君子、檳榔、烏梅等,既能殺蟲,又可緩解腹痛。
    •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蟲痢,烏梅酸收安蛔,佐黃連、黃柏清熱,乾薑、附子溫中。
  2. 調理階段
    • 蟲去後,以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,或香砂六君子湯調理脾胃,佐以黃芩、黃連清餘熱。

補充說明
蟯蟲痢與一般濕熱痢不同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蟲積」,故治療須標本兼顧。若蟲邪久踞,耗傷氣血,可兼見虛象,此時宜攻補兼施,避免一味峻伐傷正。古籍中亦強調飲食調攝,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「忌食生冷腥膾」,以防蟲體復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