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蟯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蟯疳,出《諸病源候論》。五疳之一。詳五疳條。

蟯疳,又名[蟯蟲病](/dic/8962),是一種由蟯蟲寄生於人體腸道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。蟯蟲是一種小型線蟲,成蟲體長約2-5毫米,白色透明,有分節。蟯蟲的卵呈橢圓形,直徑約0.5毫米,黃白色,表面光滑。蟯蟲的生命週期包括卵、幼蟲、成蟲三個階段。

蟯蟲的感染途徑主要有兩種:一是經口感染,即人類食入蟯蟲卵後,在腸道內孵化成幼蟲,幼蟲隨糞便排出體外;二是經肛門感染,即人類接觸到被蟯蟲卵污染的物品後,手指不慎接觸到口腔,或蟯蟲卵通過手指直接接觸到肛門,幼蟲隨之進入腸道。

蟯蟲感染後,患者可出現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貧血等症狀。嚴重者可引起腸梗阻、腸穿孔、腸出血等併發症。

蟯蟲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糞便檢查。糞便檢查可發現蟯蟲卵或成蟲。

蟯蟲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。常用的藥物有阿苯達唑、左旋咪唑、伊維菌素等。

蟯蟲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保持個人衛生,勤洗手,飯前便後要洗手。
  2. 不吃生冷不潔的食物。
  3.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、浴巾等生活用品。
  4. 對被蟯蟲卵污染的物品進行消毒。
  5. 對兒童進行定期的蟯蟲檢查和治療。

蟯蟲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,但如果及時發現和治療,是可以治癒的。因此,大家要提高警惕,做好預防工作,避免感染蟯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