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蟯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蟯疳
蟯疳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疳」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。五疳乃小兒疳證之分類,源於飲食不節、脾胃受損,氣血津液耗傷,致形體羸瘦、腹大筋露,或伴隨各類兼證。蟯疳專指因腸道蟯蟲寄生所引發之疳疾,其特徵除疳證共性外,更以肛門搔癢、夜臥不安、蟲蝕下部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蟯疳成因與外感蟲邪、內傷脾胃密切相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若飲食不潔,誤食蟲卵,或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皆可為蟲體孳生之機。蟯蟲寄居腸道,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,故見肛周奇癢;蟲擾氣機,耗傷氣血,久則致脾胃衰敗,形體日削,甚則腹大肢細,符合「疳者甘也」「疳者乾也」之病機演變。
臨床表現
- 蟲擾之象:夜間肛門、會陰部劇癢,搔抓後局部濕疹或潰瘍;或於大便、肛周見白色細小線狀蟲體。
- 疳積之候:面色萎黃,肌肉消瘦,腹脹青筋,食慾異常(或亢進或厭食),精神煩躁或萎靡。
- 兼夾證候:若濕熱下注,可伴小便濁赤;蟲積日久,暗耗營血,則見爪甲不榮、毛髮枯槁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殺蟲消積、調理脾胃」為原則,分階段施治:
- 驅蟲為主:選用苦楝皮、使君子、檳榔等殺蟲之品,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安蟲散(檳榔、鶴虱、苦楝根皮)。
- 調脾為輔:蟲去後以參苓白朮散、肥兒丸等健脾益氣,化濕消積。若濕熱明顯,可佐黃連、黃柏清熱燥濕。
文獻溯源
《諸病源候論·蟯蟲候》載:「蟯蟲猶是九蟲內之一蟲也,形甚小,如今之蝸蟲狀。」指出其形態特徵;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蟯疳與其他疳證之異同,強調「蟲去而脾胃自復」的治療關鍵。蟯疳之辨證,體現中醫「蟲積致疳」的獨特理論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寄生蟲病與營養不良關聯之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