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長夏
在中醫理論中,「長夏」為五時之一,指農曆六月,亦即夏季與秋季之間的過渡時期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所載:「脾主長夏。」長夏對應五行中的「土」,與人體的脾臟系統(含脾、胃及相關功能)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長夏的氣候與生理特徵
長夏時節,氣候多濕熱交蒸,濕氣為當令之邪。中醫認為「脾喜燥惡濕」,濕邪易困阻脾陽,導致運化失職,常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等症狀。此時人體氣機與自然界相應,脾胃功能相對活躍,亦較易受濕邪影響。
脾與長夏的關係
脾屬土,主運化水穀精微與水濕,為「後天之本」。長夏時,脾臟需適應外界濕氣,維持水液代謝平衡。若脾虛濕盛,則可能出現泄瀉、水腫等病症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亦提到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」,進一步闡明長夏、濕、土、脾之間的聯繫。
長夏的養生要點
中醫強調「因時制宜」,長夏養生以「健脾祛濕」為核心。飲食上宜選甘淡平和之物,如茯苓、薏苡仁、蓮子等,以助脾運化;起居應避潮濕環境,適當運動以宣暢氣機。此季節亦適合艾灸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位,強化脾胃功能。
長夏的病理影響
濕邪黏滯重濁,易與他邪兼夾為病。如濕與熱結為「濕熱」,可發為黃疸、淋證;與寒合為「寒濕」,則見腹痛、泄瀉。此外,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提及「五穀之津液,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」,說明脾運失常可能影響全身津液分布。
長夏的理論延伸
部分中醫學派將長夏擴展為四季末的十八日,以應「土旺四季」之說,強調土德貫穿四時。此觀點進一步突顯脾胃在氣機升降中的樞紐作用,與《內經》「脾者,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」的生理描述相呼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