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崩
腦崩為中醫病名,乃鼻淵之別稱,首見於清代醫家祁坤所著《外科大成》卷三。書中記載:「鼻淵者,鼻流濁涕黃水腥穢是也,又名腦崩。」意指鼻腔分泌黃濁黏稠、氣味腥穢之涕液,嚴重時涕液如崩漏般傾瀉,故稱「腦崩」。此病名形象描繪鼻淵重症之狀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鼻病與腦竅關聯之觀察。
中醫理論與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腦崩(鼻淵)之成因多與風熱、膽熱、濕熱、肺脾虛弱等相關,病機關鍵在於濁邪上擾清竅,導致鼻竅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具體可分以下證型:
-
膽腑鬱熱
- 因情志不暢或外感熱邪,膽經鬱火循經上犯鼻竅,症見涕黃綠黏稠、頭脹痛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經典方劑如龍膽瀉肝湯,清瀉膽火。
-
肺經風熱
- 外感風熱邪氣,肺失宣降,鼻竅不利,涕液初為白黏,後轉黃稠,伴鼻塞、發熱,舌紅苔薄黃。
- 常用辛夷清肺飲加減,疏風清熱。
-
脾胃濕熱
- 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上蒸鼻竅,症見涕液量多腥臭、頭重昏蒙、脘悶納呆,舌苔黃膩。
- 治以甘露消毒丹或黃芩滑石湯,化濕清熱。
-
肺脾氣虛
- 久病體虛或勞倦傷脾,氣虛無力托毒,濁涕黏白、淋漓不盡,嗅覺減退,氣短乏力,舌淡苔白。
- 方選補中益氣湯合蒼耳子散,益氣通竅。
古籍論述與延伸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明代《醫宗必讀》亦提及:「鼻淵……甚則腦滲為涕。」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解釋:「鼻淵則由風寒入腦,鬱久化熱。」顯示古代醫家已意識到鼻淵與腦竅相通,濁涕久滯可能影響頭目清陽之氣,故有「腦漏」「腦崩」之稱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之腦崩近似現代醫學的慢性鼻竇炎或化膿性鼻炎,以鼻竅化膿性炎症為主要表現。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從臟腑失衡探討病因,如膽熱上炎、肺脾失調等,治療上不僅清熱排膿,亦重視調理根本。
治法與用藥特點
傳統治療腦崩除內服湯藥外,亦配合外治法:
- 吹鼻法:以冰片、辛夷等研末吹入鼻竅,宣通氣血。
- 針灸:取穴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,疏通經絡。
- 食療:如冬瓜仁、魚腥草煮粥,輔助清熱化濕。
腦崩一詞,既承載古代醫家對鼻病重症的直觀描述,亦體現中醫「竅臟相關」之理論特色,至今仍為臨床辨治鼻淵的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