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杓,又稱「腦後骨」,俗稱「後腦杓」,為頭部後方之骨性結構,其形如杓,故得此名。此部位於中醫解剖學中屬「巔頂」之下,與「枕骨」相連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亦為「風府」「腦戶」等要穴所在,與腦髓、元神之府密切相關。
中醫典籍記載
- 《傷科匯纂》明確指出:「腦後骨者,俗呼腦杓。」說明此部位自古為醫家所重,尤其於跌打損傷中,腦杓受創常牽連腦髓,易致「巔頂痛」或「腦震盪」之證。
-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太陽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」,其循行恰經腦杓,故此處病變可影響膀胱經氣血運行,引發頭項強痛、目眩等症。
經絡與穴位關聯
- 風府穴(督脈):位於腦杓正中線,髮際上一寸,為「風邪易襲之所」,主治中風、頭痛、項強。
- 腦戶穴(督脈):風府上一寸五分,與腦髓相通,古籍載「此穴禁針」,深刺易傷腦。
- 玉枕穴(足太陽膀胱經):腦杓兩側,主目痛、鼻塞,為頭風之要穴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- 生理:腦杓骨質堅厚,護衛腦髓,兼為陽經匯聚之地,督脈統攝諸陽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故腦杓之氣血充盈與否,關乎人體陽氣盛衰。
- 病理:
- 外感:風寒濕邪易從腦杓侵入,沿督脈、膀胱經內傳,致頭痛如裹、項背拘急。
- 內傷:腎精虧虛者,腦杓空痛,伴耳鳴目花,因「腦為髓海」,腎主骨生髓之故。
- 跌撲損傷:腦杓受擊,輕則瘀阻絡脈,重則震盪腦髓,見嘔吐、神昏,屬「頭部內傷」範疇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風寒襲絡:腦杓冷痛,遇風加重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- 瘀血阻滯:痛如錐刺,位置固定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- 腎虛髓虧:隱痛空虛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此部位之診治,需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虛實,臨床用藥常選川芎、羌活、藁本等引經藥,針灸則多取督脈與膀胱經穴,以調和氣血、通絡止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