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長頭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長頭大

病證名,屬頭顱發育異常之病症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二,記載:「小兒腦長頭大,囟開不合,臂脛小,不能勝頭。」此症以頭顱異常增大、囟門遲閉為主要特徵,多伴隨智力不足、視聽障礙,約半數患兒易發驚厥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此症與先天稟賦不足、腎精虧虛密切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腦為髓海,若胎元失養或後天調攝失宜,導致腎氣不充,髓海空虛,則頭骨發育失司,囟門難合。此外,脾虛氣弱亦可能影響氣血生化,無法上榮頭顱,加重骨骼痿軟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服方藥

    • 地黃丸(如六味地黃丸加減):滋補腎陰,填精益髓,適用於腎精虧虛證。若兼陽虛,可佐以鹿角膠、龜板膠等血肉有情之品;若脾腎兩虛,則配伍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南星白斂散:天南星、白斂等分研末,醋調成膏,烘熱後敷貼囟門,外用紗布固定。此法可溫通經絡,促進囟門閉合。
    • 熨藥方:半夏、川芎、細辛、桂心、川烏研末,煮熱後溫熨囟門,藉藥性辛溫走竄之力,散寒通滯,助氣血運行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解顱」一症,與腦長頭大相似,皆因「腎虛髓熱」所致,治療上強調補腎兼清虛熱。後世醫家如明代萬全進一步區分,若頭大伴面色㿠白、肢冷者,屬腎陽虛衰,可選用右歸丸溫補;若見煩躁盜汗,則屬腎陰虧虛,宜左歸丸滋養。

此症雖以先天因素為主,然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孕期調攝及產後護理亦為關鍵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倡養胎時需避寒溫失節、情志過極,以固胎元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