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頂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頂風

病證名,首載於《顱囟經》,為小兒風證之一,主症為無故搖頭,並伴隨驚搐、咬牙、弄舌等表現。此證多因肝風內動所致,與小兒肝常有余、陰血未充的生理特點相關。肝主筋,風性主動,肝風上擾頭部經絡,故見搖頭不止;風動筋急,則發驚搐;肝熱內擾,引動心火,故見咬牙、弄舌等症。

病機分析

  1. 肝風內動:小兒肝氣偏旺,若外感風邪或內傷飲食,易化熱生風,風陽上擾清竅,發為腦頂風。
  2. 心肝火熾:肝風夾心火上炎,擾動神明,故見驚惕不安,弄舌為心火外應之象。
  3. 筋脈失養:肝主藏血,風動耗傷陰血,筋脈失於濡潤,則見筋急抽搐。

治法
平肝息風為主,佐以清熱安神:

  • 主方:可選用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,方中羚羊角、鉤藤涼肝息風,茯神安神定志,配合白芍、生地滋陰柔肝。
  • 加減:若心火偏亢,加黃連、梔子以清心瀉火;痰熱內擾,加膽南星、竹瀝以化痰通絡。

相關鑒別

  • 慢驚風:多因脾虛肝旺,風動於內,症見抽搐無力、形神倦怠,與腦頂風之肝風實證有別。
  • 熱極生風:常見於外感熱病高熱期,抽搐劇烈伴神昏,與腦頂風之無故搖頭、弄舌不同。

古籍補充
《幼科發揮》提到:「小兒頭搖目札,肝風甚也」,可參酌天麻、全蠍等蟲類藥以增強息風止痙之效。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耗傷陰液,轉為陰虛風動,治療需轉向滋水涵木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