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發
病名:腦發為發於頭巔頂部之癰瘍,屬外癰範疇,首載於《外科啓玄》卷四。此症多因熱毒熾盛,上壅巔頂,氣血壅滯,結聚成癰。其病位在陽經所匯之巔頂,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,蓋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邪熱易循經上攻,蘊結為患。
病因病機:
- 熱毒上攻: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鬱而化火,致三焦火毒熾盛,循經上炎,結於巔頂。
- 外感邪毒:風熱暑濕之邪外襲,與內火相搏,凝滯肌腠,腐肉成膿。
- 氣血壅滯:正虛衛外不固,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鬱而化熱,發為癰腫。
臨床表現:
- 初起頭頂紅腫焮熱,硬結疼痛,漸至腫勢高突,膿成時按之應指。
- 伴見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洪數或弦數等實熱之象。
- 若膿潰後腫消痛減,為順證;若膿泄不暢,腫硬不消,則恐毒邪內陷。
治法:
-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癰為主,方選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。若兼風熱表證,可佐疏風之品,如銀翹散;若熱毒熾盛,煩躁譫語,宜投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- 外治:初起可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箍毒消腫;膿成則切開排膿,引流務盡,後用九一丹提膿去腐,生肌收口階段改用生肌玉紅膏。
古籍考據:
《外科啓玄》謂此症「屬陽明、少陽二經火毒所致」,強調瀉火解毒為要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巔頂癰疽之虛實,實者多責之肝膽火逆,虛者則涉陰虛陽亢,治法各異。
鑒別診斷:
- 百會疽:亦發於巔頂,但多屬陰證,起病緩慢,皮色暗紅,潰後膿稀,需溫補托毒。
- 螻蛄癤:多見於小兒,頭皮串空如蟻窩,與熱毒夾濕相關。
此症雖屬外癰,然病位特殊,治療須顧及陽經氣血之調,尤忌過用寒涼而冰伏邪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