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風
定義與病因
腦風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,指風冷邪氣侵襲腦戶(頭部後方風府穴所在區域)所致之病症。其成因多與外感風寒、正氣不足相關,風邪趁虛而入,上犯巔頂,導致腦部氣血運行不暢,甚則寒凝經脈,引發局部畏寒、疼痛等症。
臨床表現
-
風寒侵襲型:
- 《聖濟總錄》描述其主症為「項背怯寒,腦戶極冷」,即後頭部及頸背怕冷,觸之如冰,常伴頭痛隱隱,遇寒加劇。
- 或見鼻塞流清涕,舌淡苔白,脈浮緊等風寒表證。
-
邪氣上熏型: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,若風邪鬱而化熱,或夾痰濁上擾,可致「日夜頭痛不止」,痛勢劇烈,或兼目脹、煩躁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風寒客腦
- 治則:溫經散寒,搜風止痛。
- 方藥:
- 神聖散(《聖濟總錄》):主用麻黃、細辛、藁本等辛溫之品,驅散風寒,通絡止痛。
- 若兼氣血虛弱,可佐黃耆、當歸益氣養血。
-
風熱上擾
- 治則:疏風清熱,降火止痛。
- 方藥:
- 太陽丹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含川芎、白芷、菊花等,清頭目、散風熱。
- 若熱象明顯,可加石膏、黃芩以瀉火。
相關鑑別
- 頭風:泛指病程較長、反覆發作之頭痛,多因風痰瘀阻絡脈,與腦風之急性外感有別。
- 頭痛:為症狀統稱,腦風屬其特殊類型,特點在於病位明確(腦戶)與風邪致病之因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腦風者,風入於腦也。」強調風邪直中深部,需用祛風藥兼引經報使,如羌活、蔓荊子引藥上行。另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腦風久不癒可轉為「頭風」,提示及早治療之重要性。
現代中醫觀點
腦風症狀近似於西醫之「緊張性頭痛」或「枕神經痛」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。除內服藥外,可配合針灸(取風池、百會、合谷等穴)或艾灸(溫灸風府穴),以增強祛風散寒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