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蓋
一、解剖概念
在中醫解剖學中,腦蓋又稱腦蓋骨,即頭部覆蓋並保護腦髓的骨骼部分,俗稱天靈蓋或仙人蓋,屬顱頂骨範疇。此部位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與腦髓、元神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腦為「髓海」,而腦蓋骨之完整與否,直接影響腦腑功能,故古醫籍多強調其重要性,如《靈樞·海論》提及「腦為髓之海」,其外護即賴腦蓋。
二、經穴別名
腦蓋亦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指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卻穴(BL8)。
- 定位:在頭部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.5寸,旁開1.5寸處。
- 功能:通竅醒腦、清利頭目,主治頭暈、目視不明、癲狂癇證等。
- 經絡聯繫:絡卻穴屬膀胱經,其脈「從巔入絡腦」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腦部氣血,改善髓海不足所致諸症。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- 與腦神的關係:腦蓋骨下為腦髓所居,中醫視腦為「元神之府」,而腦蓋的堅固與否,反映先天腎精是否充盈。腎主骨生髓,若腎虛精虧,可致腦蓋骨發育不良或早衰。
- 外傷與病機:古籍記載,腦蓋損傷易引發「顛癲」(類似腦震盪後遺症),或因風寒濕邪內侵,導致頭痛、眩暈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腦蓋部位若受外邪,可阻塞清陽之氣上達。
四、相關文獻記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絡卻,一名腦蓋……在通天后一寸五分。」
- 《類經圖翼》強調腦蓋骨「護髓如穹窿」,其形合天道,象徵人體與自然的對應。
綜言之,腦蓋一詞兼具解剖與經穴雙重意涵,既指實體骨骼結構,亦為調腦治神之要穴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