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長溪
長溪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「天樞穴」。天樞屬足陽明胃經,為大腸之募穴,位居腹部,臍旁二寸處,左右各一。此穴名「長溪」,或取其氣血運行如溪流綿長之意,與天樞「樞紐」之功能相呼應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天樞(長溪)為腹部要穴,主調腸腑氣機,具雙向調節之效。《針灸大成》述其「主奔豚,泄瀉,脹滿,繞臍痛,赤白痢,水痢不止」,臨床多用於脾胃系疾患,如腹脹、泄瀉、便秘等,亦能調理月經不調、水腫等症。其穴性屬土,應脾胃,故能健脾和胃、通調腸道,兼可理氣活血。
刺灸法
古法針刺天樞(長溪)多直刺五分至一寸,灸三至七壯,或溫灸十至二十分鐘。現代針灸則依體質深淺調整,孕婦慎用。
穴名考據
「長溪」之名,或與經氣流注相關。《醫經理解》提及:「天樞,在臍旁二寸,足陽明脈氣所發,言如天地之樞紐也。」而「溪」喻經氣如溪水匯聚,強調其調暢氣機之功。此別名少見於後世醫籍,然仍可窺見古人對穴位的意象詮釋。
與其他穴位關係
天樞(長溪)與中脘、關元、足三里等穴配伍,可增強健脾益氣之效;配大腸俞、上巨虛,則專治腸腑實證。其募穴特性,亦常與背俞穴「大腸俞」前後相配,屬「俞募配穴法」,為治療腸病之要術。
此穴別名雖罕用,然深究其理,仍可見中醫命名之精微,結合臟腑理論與自然意象,反映古人對人體氣血運行的深刻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