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疳
病證名,出自《顱囟經》,屬中醫疳證之一,指小兒因氣血虧虛或風毒侵襲,導致頭部生瘡,並伴隨一系列虛損及熱毒症狀的疾患。其特徵為頭部瘡瘍潰爛、毛髮焦枯如穗狀,甚則脫落成禿,兼見鼻乾、心煩、精神疲倦、嗜睡、目睛無神、腮頰腫脹、囟門凸起,以及身熱纏綿、汗出不解等表現。此證雖涉及頭部症狀,但與西醫所述腦炎、大腦發育不全或腦病後遺症等器質性病變不同,主要因疳積化熱、風邪上攻,或臟腑虛損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不足: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久則氣血生化乏源,頭面失養,毛髮枯槁,腠理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- 風毒上擾:疳積內蘊化熱,熱毒挾風上攻頭面,燻灼肌膚,發為瘡瘍;若熱毒熾盛,更可傷津耗液,引動肝風,出現囟填、煩躁等症。
- 脾胃積滯:疳積日久,濕熱內生,阻滯中焦,清陽不升,濁陰上逆,故見困倦、腮腫等症。
辨證論治
- 熱毒熾盛證:頭瘡紅腫潰膿、身熱汗多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。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等)加減,以瀉肝膽實火、清下焦濕熱。
- 脾虛疳積證:瘡色淡暗、毛髮稀疏、面色萎黃、食少便溏。治宜健脾消疳,方選肥兒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連等),佐以消積導滯。
- 虛風內動證:若見囟門凸起、手足蠕動,可配合鉤藤、天麻等息風之品。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疳之為病,皆虛所致」,強調腦疳雖見熱象,本質仍屬虛中夾實,治療需攻補兼施,不可過用苦寒傷脾。另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,疳證日久可累及五臟,若見目睛無神、囟陷或凸,當警惕肝腎陰虧,需滋養肝腎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外治法
可配合清熱解毒之品外洗,如金銀花、黃柏煎湯溻漬患處,或局部塗抹黃連膏以消炎斂瘡。惟需辨明瘡面性質,潰爛者慎用燥烈之藥。
鑑別診斷
需與白禿瘡(頭癬)、熱癤等單純皮膚病區分。腦疳多伴全身疳積症狀,且病機深及脾胃,非僅外邪客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