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膏
定義
腦膏為中醫名詞,指耳道內自然分泌的物質,即俗稱之「耳垢」。中醫認為,腦膏雖為人體代謝產物,但其生成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與腎、肝、膽之氣血運行相連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腎精相關
中醫理論中,腎開竅於耳,耳垢之生成與腎精充盈與否有關。腎精充足者,耳道濡潤,腦膏分泌適量;若腎陰虧虛,則可能耳垢乾燥,甚至伴隨耳鳴、聽力減退等症狀。 - 肝膽濕熱影響
肝膽經絡循行於耳周,若肝膽濕熱上擾,可能導致耳垢分泌異常,如質地黏稠、色澤偏黃,或伴隨耳內瘙癢、脹悶感。此類情況常見於體質偏熱或飲食辛辣肥甘者。 - 氣血調和與耳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清陽出上竅」,耳竅需氣血濡養以維持正常功能。若氣血失調,可能影響腦膏的分泌與排泄,反映全身氣血狀態。
腦膏的生理作用
中醫視耳垢為耳竅自然保護之物,具有:
- 濡潤耳道:防止外邪(如風、燥)侵襲。
- 吸附穢濁:阻擋塵埃異物,保護鼓膜。
異常表現與辨證
- 乾燥結塊
多屬腎陰不足或津液虧耗,常見於老年或體虛者。 - 濕黏量多
多與肝膽濕熱或脾虛濕盛有關,可能伴隨耳內潮濕感。 - 色澤異常
如呈深褐色或帶血絲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可能與血瘀或熱毒相關。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耳垢」與臟腑關聯,認為其異常可反映內在失衡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耳道以清淨為要,腦膏過盛或不足均屬病態。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延續傳統理論,認為腦膏的性狀變化可作為體質辨證參考,但強調需結合舌脈、全身症狀綜合分析,而非單一判斷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