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後頂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後頂門
腦後頂門,又稱後囟,出自《奇效良方》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嬰幼兒頭骨後方未完全閉合的菱形軟骨間隙。此部位位於頂骨與枕骨交接處,通常於出生後2至3個月內逐漸骨化閉合,與前囟(額囟)共同構成嬰兒顱骨發育的重要標誌。
在中醫理論中,腦後頂門與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上行至巔頂,而膀胱經循行於頭項部,故腦後頂門的狀態可反映先天腎氣及髓海充盈程度。若閉合遲緩,傳統中醫多認為與腎精不足或氣血虛弱有關,可能影響腦髓發育。
古代醫家觀察腦後頂門的形態與閉合時機,作為判斷小兒體質強弱的依據之一。如《幼科發揮》提及,囟門異常(如過早或過晚閉合)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可能涉及五遲五軟等範疇。此外,針灸古籍中亦載有鄰近穴位(如風府、腦戶)的應用,但直接施針於囟門屬禁忌。
此名詞雖主要用於兒科,然其理論基礎仍根植於中醫整體觀,強調先天與後天的調和,並透過經絡聯繫與臟腑功能相互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