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後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後發

病名:腦後發,又稱腦疽,出自《仙傳外科秘方》卷九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此病多發於腦後枕部,為癰疽之一類,其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,嚴重者可潰膿,甚或蔓延至周圍組織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腦後發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加之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患者若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辣厚味,易致火毒內熾,上攻頭項,發為此症。此外,情志不遂、勞倦過度,亦可能導致正氣虧虛,邪毒乘虛而入,凝滯於肌膚腠理之間,形成癰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可見局部皮膚紅腫,觸之堅硬,伴有灼熱疼痛。隨病情發展,腫塊逐漸增大,頂端或現黃白色膿頭,潰後流出稠厚膿液。若毒邪熾盛,可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型:發病急驟,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伴惡寒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熱蘊結型:腫脹範圍較大,疼痛劇烈,膿液黃稠,伴胸悶納呆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氣虛毒滯型:病程較長,瘡面平塌,膿液稀薄,久不癒合,伴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兼顧扶正祛邪。初期宜散風清熱、解毒消癰;成膿期則托毒排膿;後期若氣血不足,需益氣養血,促進生肌收口。外治可根據病情選用箍圍藥、切開排膿或祛腐生肌等法。

相關文獻
《仙傳外科秘方》記載此病屬「腦疽」範疇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名,並進一步闡述其病因與治法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亦詳述腦疽的辨證施治,強調內外合治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