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後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後骨,又稱「腦杓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頭部後方枕骨所在之區域,屬「顱骨」之一部分。此處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循行所過,亦與「腦髓」、「腎氣」密切相關,乃中醫診察頭部疾病與經絡氣血運行之重要部位。

一、解剖定位與經絡循行

  1. 骨骼結構
    腦後骨對應現代解剖學之「枕骨」,上連頂骨(顱頂),下接頸椎,形成頭顱後下方之弧形結構。中醫稱「顱骨」為「首骨」或「元顱」,認為其為「髓海」之外廓,主護腦髓。
  2. 經絡分布

  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從頭頂「百會穴」分支,沿腦後骨兩側下行,過「玉枕穴」(枕外隆凸旁開1.3寸),與五臟六腑之「背俞穴」相連,故腦後骨疼痛常反映膀胱經氣血失調。
    • 督脈:貫行腦後正中線,經「風府穴」(枕骨下緣凹陷處),總督一身之陽氣,與腦髓功能相關。

二、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髓海之門戶
    中醫認為「腦為髓海」,而腦後骨為髓海之門戶。《靈樞・海論》提及:「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;不足則腦轉耳鳴。」若腦後骨區域出現酸脹、疼痛,可能提示腎精虧虛、髓海不充,或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絡。

  2. 外感病辨證要點

    • 風寒襲表:腦後骨緊痛連及項背,多伴惡寒無汗,屬太陽經證。
    • 濕邪困阻:頭重如裹,腦後骨沉脹,多因濕邪黏滯,阻遏陽氣升發。

三、相關腧穴與臨床應用

  1. 玉枕穴(膀胱經)
    定位於腦後骨外側,主治「目痛不能視」、「頭項惡風」,為疏通頭部氣血之要穴。

  2. 風府穴(督脈)
    位於腦後骨下緣正中,深部為延髓所在,古稱「風邪入腦之門戶」,擅治「中風舌緩」、「頭痛項強」。針刺需謹慎,然此處艾灸可溫通督脈,改善腦供血。

四、古籍考據

《醫宗金鑑・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後山骨,即腦後骨也……若跌撲損傷,震動腦髓,則昏沉不醒。」說明腦後骨損傷與腦髓病變之關聯。另《針灸甲乙經》載玉枕穴「主頭項痛,惡風寒」,反映其祛風散寒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