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戶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戶痛

腦戶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後頭枕部(即「腦戶」穴所在區域)出現疼痛之症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記載:「陰厥且格,陽反上行,頭腦戶痛,延及囟頂發熱。」此段經文描述陰氣厥逆、陽氣上衝,導致腦戶疼痛,甚至蔓延至囟門頂部並伴隨發熱,反映此症與陰陽氣機逆亂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循行
    腦戶穴屬督脈,位於枕骨粗隆上緣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之處。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督脈「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」,故腦戶痛多與此二經氣血運行失調有關。若外感風寒濕邪,或內傷氣血瘀滯,皆可阻滯經絡,引發局部疼痛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太陽經,循經上犯腦戶,導致經氣不利,發為疼痛。
    • 氣血逆亂:情志失調、肝陽上亢,或陰虛陽亢,迫使氣血上衝頭部,灼擾清竅。
    • 瘀血內阻: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停滯腦戶,不通則痛。
    • 腎精虧虛:腦為髓海,腎主骨生髓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腦戶失養,亦可見隱痛綿綿。
  3. 相關證型辨別

    • 風寒證:疼痛劇烈,遇寒加重,伴惡寒、頸項強緊。
    • 肝陽上亢:脹痛眩暈,面赤口苦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瘀血證:痛如針刺,位置固定,夜間尤甚。
    • 腎虛證:空痛綿長,腰膝酸軟,耳鳴健忘。

歷史文獻補充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腦戶為「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」,主「頭重項痛」;《醫學綱目》亦載頭痛連腦者,可針灸此穴以通調氣血。歷代醫家多從經絡辨治,結合整體辨證,調和陰陽氣血為要。

此症需與「頭痛」「項強」等鑑別,其特點在於疼痛集中於枕骨區域,且常與督脈、膀胱經病變相涉。臨床治療須究其根本,或散外邪,或平肝息風,或活血補虛,以復經絡通暢為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