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黃

病名:腦黃為中醫黃疸病證候之一,屬「黃疸二十八候」中的特殊類型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髓熱上擾腦竅,與一般黃疸的濕熱鬱結或寒濕阻滯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腦為髓海」,而骨髓與腦相通。若熱邪深伏骨髓,鬱久化火,熱毒循髓道上攻至腦,則發為腦黃。此過程稱為「熱氣從骨髓流入於腦」,屬熱邪上炎之證。熱毒燔灼,不僅熏蒸肌膚而發黃,更直接擾動清竅,導致頭部劇痛、眉棱骨疼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全身皮膚、目睛明顯發黃(陽黃特徵),色澤鮮明。
  2. 頭部症狀:頭腦脹痛或刺痛,眉棱骨處疼痛拒按,或伴頭暈目眩。
  3. 兼症:或見發熱、煩躁、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燥,脈弦數或洪大,反映熱毒熾盛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則以清瀉髓熱、解毒退黃為主,首選方劑為《聖惠方》所載石膏散(石膏、黃連、大黃等),取其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之效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用犀角(現以水牛角代)、梔子等增強清心涼血之力;若兼有陰傷,可佐以生地、玄參滋陰生津。
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:

  • 陽黃:多因脾胃濕熱,症見身黃如橘色、小便赤澀,但無頭痛眉疼之腦竅症狀。
  • 陰黃:寒濕為患,黃色晦暗,身重畏寒,與腦黃的熱象迥異。

理論延伸
隋唐醫家將腦黃歸為「髓病」範疇,後世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釋「髓熱上衝」之變證,認為此證可發展為神昏譫語,提示病情深重。現代中醫臨床中,腦黃可見於急性溶血性黃疸或膽紅素腦病等疾患,其辨證思路仍沿襲古法,重視「髓—腦—黃」的病理關聯。
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論述及中醫理論整理,具體辨治須結合臨床四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