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長孫無忌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長孫無忌與《新修本草》的中醫貢獻

長孫無忌(?-659年),唐代重要政治家與學者,其先祖為鮮卑族拓跋氏,後改姓長孫。他自幼博學,與唐太宗關係密切,因功受封吏部尚書、齊國公。在醫學領域,長孫無忌最著名的貢獻是於顯慶四年(659年)與蘇敬、李勣等人共同編修《新修本草》(又稱《唐本草》),此書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由官方頒行的藥典,更是世界最早的國家藥典之一,對中醫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《新修本草》的中醫價值

  1. 系統性整理藥物
    《新修本草》共54卷,收錄藥物850餘種,分為玉石、草、木、獸禽、蟲魚、果、菜、米穀等九類,並附有藥圖與圖經。其內容在《神農本草經》與《名醫別錄》的基礎上增補修訂,新增藥物114種,如薄荷、蒲公英等,均為後世中醫常用藥材。
  2. 注重藥物鑒別
    書中強調藥物真偽與產地,例如對「丹參」的記載,明確區分其與外形相似但功效不同的植物,體現唐代對藥材品質的重視。此外,書中首次記載了以「白錫銀」測試藥物毒性之法,展現早期藥物化學的雛影。
  3. 融合多元醫學理論
    長孫無忌等人整合了南北朝至初唐的醫學成果,書中不僅包含漢族醫藥知識,亦吸收部分西域與邊疆民族的用藥經驗,如訶子、胡椒等外來藥材的應用,反映唐代醫學的開放性。

長孫無忌的醫學思想

雖非專業醫家,但長孫無忌在編修過程中主張「以實證為本」,強調藥物須經臨床驗證方能收錄。此理念與中醫「辨證施治」原則相契合,亦影響後世本草學的嚴謹性。

歷史地位與影響

《新修本草》問世後成為唐代醫官考試教材,並流傳至日本、朝鮮等國。雖原書已佚,但其內容散見於《證類本草》等後世醫籍,成為中藥學的奠基之作。長孫無忌雖因政治鬥爭遭流放而終,然其在醫學史上的貢獻,仍為後世所銘記。

透過《新修本草》,長孫無忌間接推動了中醫藥理論的系統化,其編修方法更為宋代《本草圖經》、明代《本草綱目》提供了範本,彰顯唐代醫學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