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腦疽,又稱對口、對口發、對口瘡、對口疽、對口疔、對口癰、腦漯、落頭疽、項疽、項中疽、腦後發、腦癰、大疽,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,多發於頭部,尤其是頭後髮際正中。腦疽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膀胱經濕熱邪毒上壅,二是陰虛火熾、熱邪上乘。

膀胱經濕熱邪毒上壅會引起頭部皮膚毛囊發炎,形成癰腫。如果癰腫繼續發展,就會形成腦疽。而陰虛火熾、熱邪上乘會導致頭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,血液循環加快,也會形成癰腫。

腦疽的症狀主要有頭部疼痛、腫脹、發熱、化膿、流膿、頭暈、頭昏、神志不清等。在嚴重情況下,可能還會出現抽搐、昏迷等症狀。

腦疽的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選擇。對於較輕的病情可以採用清熱疏風、解毒活血的方法進行治療。而對於嚴重的情況則可以採用補氣血、託邪毒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
預防腦疽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。平時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減少辛辣刺激的食物攝入。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熬夜。保持頭部皮膚清潔,避免頭部受傷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。

腦疽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,如不及時治療,可能對生命產生威脅。因此,一旦出現腦疽的症狀,應儘早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