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疽

病名:腦疽,出自《集驗背疽方》,又名對口、對口發、對口瘡、對口疽、對口疔、對口癰、腦漯、落頭疽、項疽、項中疽、腦後發、腦癰、大疽;若屬虛證,則稱為腦爍。此症為生於腦後髮際正中之有頭疽,屬外科瘡瘍重症。

病因病機
腦疽之發,多因足太陽膀胱經濕熱邪毒上壅,或陰虛火熾、熱邪上乘所致。頭為諸陽之會,腦為髓海,若毒邪熾盛,內陷傷及腦髓,可致神志昏憒,甚則危及性命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初期:患處紅腫熱痛,瘡頭如粟,漸次擴大,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症。
  • 成膿期:瘡頂高突,膿液漸成,疼痛加劇,周圍腫硬。
  • 潰後:若正氣充足,膿出毒泄,則瘡口漸斂;若正虛毒盛,則瘡色晦暗,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實證(濕熱邪毒壅盛):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疏風活血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加減,佐以疏風透邪之品,如防風、白芷。
  2. 虛證(陰虛火熾或氣血不足):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或益氣托毒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(陰虛火旺者)、托裡消毒散(氣血兩虛者)。

預後與轉歸
腦疽之輕重與患者正氣盛衰密切相關。若毒邪內陷,可致「陷證」,如神昏譫語、瘡色紫暗,屬危候。治療得當,膿出毒泄,則可漸愈;若遷延失治,恐成險證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有頭疽:泛指瘡瘍初起即有膿頭者,腦疽屬其範疇。
  • 腦爍:特指腦疽之虛證,瘡色晦暗,膿稀難斂,多因正氣虧虛所致。

此症須結合全身症狀及局部表現細辨虛實,對證施治,以杜絕毒邪內陷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