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逆
腦逆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邪氣上逆於腦,導致頭部氣血運行失常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奇病論》,原文載:「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。」說明寒邪深入骨髓,上犯於腦,引發頭痛連齒之症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內侵:大寒之邪深入骨髓,因「腦為髓海」,寒性凝滯,阻遏清陽之氣上榮於腦,致氣血逆亂,發為頭痛。
- 氣血上逆:情志過極、肝陽上亢,或痰濁、瘀血等病理產物壅滯經絡,皆可擾動氣機,使濁陰不降,清陽不升,邪氣上衝於腦。
- 髓海空虛:腎精虧損,髓海不足,腦失所養,虛陽浮越,亦可形成虛性上逆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頭痛:多為脹痛、刺痛,或伴眩暈,常連及齒齦。
- 齒痛:因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寒邪或熱邪上逆時,可循經引發牙齦腫痛。
- 兼症:或見目赤、耳鳴、嘔吐,甚則神昏,視邪氣性質而異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腦與經絡的聯繫:十二經脈中,手足三陽經皆會於頭面,故外邪或內傷皆可通過經絡影響腦部功能。
- 髓海理論:《靈樞·海論》提出「腦為髓之海」,髓海充盈則頭腦清明,反之則病。腦逆亦與髓海病變密切相關,如腎虛髓虧時,易受外邪誘發上逆。
鑒別要點
腦逆所致頭痛需與外感風寒、肝陽上亢、痰濕中阻等證型區分:
- 外感頭痛:多伴惡寒發熱,痛連項背。
- 肝陽頭痛:頭脹眩暈,面紅口苦,脈弦數。
- 痰濕頭痛:頭重如裹,胸悶嘔惡,苔白膩。
治法舉隅
歷代醫家對腦逆的治療重視「引邪下行」與「調和氣血」,如:
- 散寒降逆:用吳茱萸湯、川芎茶調散等溫經散寒,引火歸元。
- 平肝潛陽:天麻鉤藤飲加減,鎮肝熄風。
- 補腎填髓:左歸丸、大補元煎滋養髓海,固本培元。
古籍補充
除《素問》外,《證治準繩》亦提及:「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。」強調下焦虧虛與太陽經氣不利,可致邪氣上犯巔頂。此說與腦逆病機相互呼應,進一步闡明虛實夾雜之證的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