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逆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逆頭痛
腦逆頭痛,又稱厥逆頭痛,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。此證因氣機逆亂、清陽不升,濁邪上犯巔頂所致,臨床以頭痛劇烈、伴隨眩暈、嘔逆等氣逆症狀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肝陽上亢:情志失調或肝陰不足,致肝陽化風,上擾清竅。
- 痰濁上蒙:脾胃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,隨氣逆上壅於頭。
- 氣血逆亂: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,導致氣血運行失序,濁陰不降,上衝腦絡。
- 寒邪直中:寒客厥陰經脈,凝滯氣血,引發頭痛。
臨床表現
- 頭痛多發於巔頂或頭側,痛勢急劇,如錐如刺。
- 常伴眩暈、耳鳴、面赤、嘔吐涎沫,甚則四肢厥冷。
- 舌質或紅或暗,苔白膩或黃膩,脈弦緊或沉遲。
辨證分型
- 肝陽上亢型:頭痛目脹,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- 痰厥頭痛:頭重如裹,胸悶嘔惡,苔白膩。
- 血瘀頭痛:痛處固定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治法與方藥
- 平肝潛陽:天麻鉤藤飲、鎮肝熄風湯。
- 化痰降逆:半夏白朮天麻湯、芎辛導痰湯。
- 溫經散寒:吳茱萸湯加減。
- 活血通絡:通竅活血湯。
此證與西醫之偏頭痛、高血壓性頭痛等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辨治重在調理氣機升降,從臟腑經絡整體論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對厥逆頭痛亦有論述,可結合《傷寒論》《脾胃論》進一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