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衄

病證名,指鼻出血嚴重,或口鼻同時出血之證候。此名雖稱「腦衄」,然非指血直接源自腦髓,而是形容鼻衄之勢劇烈,故以「腦」喻其甚。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載:「鼻出血如泉,曰腦衄。」《血證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腦衄者,口鼻俱出血也……此不過甚言鼻衄之重,而因名之曰腦衄耳。」

病因病機
腦衄多因火熱上炎、氣血上逆所致,與肺、胃、肝三臟關係密切。

  1. 肺熱壅盛:肺開竅於鼻,肺經熱盛,灼傷絡脈,迫血妄行。
  2. 胃火熾盛:足陽明胃經循行鼻旁,胃火上衝,損傷陽絡。
  3. 肝火上炎:肝鬱化火,火性炎上,擾動血分,致衄血不止。
  4. 氣虛不攝:若久病或氣虛體弱,統血無權,血溢脈外,亦可見衄血綿延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鼻出血量多如湧,或口鼻同衄,血色鮮紅。
  • 伴隨症狀因病因不同而異:
    • 實熱證:面赤煩躁、口乾咽痛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。
    • 陰虛火旺: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  • 氣虛證: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、舌淡脈弱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熱涼血止血
    • 肺胃熱盛:用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加黃芩、白茅根。
    • 肝火上炎:選龍膽瀉肝湯加茜草、側柏葉。
  2. 益氣化瘀止血
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推薦參蘇飲(人參、蘇木),人參益氣固脫,蘇木行血祛瘀,適用於氣虛兼瘀者。
  3. 回陽固脫
    • 若衄血不止,氣隨血脫,見肢冷脈微,急用獨參湯加附子,益氣回陽以救逆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鼻衄:泛指鼻腔出血,量可多可少,腦衄屬其重症。
  • 吐血:血出於胃,經口吐出,與腦衄之口鼻同衄有別。

附錄
古籍中另提及「大衄」,指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前後二陰皆出血,與腦衄之局部出血不同,臨床需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