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熱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該書卷八十四記載:「夫小兒肺臟壅滯有熱,上攻於腦,則令腦熱也。」指出小兒因肺臟氣機壅滯,鬱而化熱,熱邪上擾清竅,導致腦部受熱,形成「腦熱」之證。
病因病機
腦熱多因外感熱邪,或內傷積熱,導致肺氣壅滯,熱邪循經上攻於腦。肺主氣,司呼吸,與鼻竅相通,肺熱上炎,不僅影響腦竅,亦易波及鼻、口等清竅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等因素,亦可能使體內熱邪蘊結,上擾神明,引發腦熱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鼻乾:肺開竅於鼻,熱邪灼傷津液,鼻竅失潤。
- 口渴:熱盛傷津,口舌乾燥,飲水不解。
- 心煩:熱擾心神,致心神不寧。
- 不寐:腦為元神之府,熱邪擾動,影響睡眠。
此外,或兼見頭痛、面赤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養液為主,清泄肺熱,滋養津液,使熱邪得解,腦竅得安。常用藥物如:
- 黃芩:苦寒,清肺熱,瀉火解毒。
- 葛根:甘辛涼,生津止渴,解肌退熱。
- 淡竹葉:甘淡寒,清心除煩,利尿導熱下行。
若熱盛傷陰明顯,可酌加麥冬、天花粉等養陰生津之品;若兼有頭痛,可配伍菊花、蔓荊子以清利頭目。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腦為髓海」,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尤其與心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相連。腦熱不僅是局部病變,更反映整體臟腑氣血的失衡。因此,治療時需辨明熱邪來源,標本兼治,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