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砂

病名:腦砂為中醫病證之一,指鼻流黃濁涕液,並伴有頭痛症狀,屬鼻淵之重症。此名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與鼻淵密切相關,然病情較為深重,多因邪毒久滯、痰瘀互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腦砂的形成與風熱、濕熱、痰濁等邪氣上犯鼻竅有關。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膽經鬱熱上蒸,久而不解,則化濁成痰,壅滯鼻竅,甚則深入腦戶,形成黃濁涕液。此外,肺脾氣虛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亦可能釀生痰濕,上蒙清竅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鼻流黃稠涕液,氣味腥臭,涕量多而難以擤盡,並伴有前額或顳側頭痛,甚則頭暈目眩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嗅覺減退、記憶力下降等症狀,此因濁邪上擾清陽,腦竅失養所致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膽經鬱熱證:鼻涕黃綠黏稠,頭痛劇烈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肺脾氣虛證:涕液白黏或微黃,頭痛隱隱,倦怠乏力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  3. 痰瘀互結證:涕液稠厚如膿,頭痛固定不移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化痰通竅為主,佐以活血化瘀或益氣健脾。常用方劑如蒼耳子散龍膽瀉肝湯加減,適用於膽經鬱熱者;若屬肺脾氣虛,則可選用參苓白朮散配合辛夷、白芷等宣通鼻竅之品;痰瘀阻絡者,可酌加桃仁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學入門》提及腦砂為鼻淵之重症,強調其與頭痛、濁涕的關聯,後世醫家多從痰熱、瘀滯論治,並注重調理肺、脾、膽等臟腑功能。此病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腦神,故需及早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