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滲
病名出處
腦滲一詞首見於明代醫家張三錫所著之《醫學準繩六要》,為中醫古籍中對鼻淵的別稱。此症亦稱「腦漏」、「腦崩」、「控腦砂」等,皆以其病理特徵及臨床表現命名。
定義與病機
腦滲主要指鼻中長期流濁涕,狀如滲漏,並伴隨頭面諸竅不適之症。中醫認為,其病機多與外感風熱、膽腑鬱熱、脾胃濕熱,或肺脾氣虛相關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之邪上犯鼻竅,燻灼津液,化為濁涕,久則滯滲不止。
- 膽腑鬱熱:足少陽膽經循行過鼻,若膽火循經上炎,蒸灼鼻竅,則涕黃稠如膿。
- 濕熱內蘊: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上攻鼻竅,致涕液黏濁。
- 氣虛不固:肺脾氣虛,衛外不固,津液失攝,清竅失養,故涕清稀難斂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鼻流濁涕,質稠或黃綠,量多如淵,甚則腥臭難聞。
- 兼症:鼻塞不通,嗅覺減退或喪失;頭額、眉棱骨處脹痛,或頭暈沉重;久病者或見記憶力減退、精神萎靡。
鑑別與現代醫學對應
腦滲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鼻竇炎(急性或慢性),尤其以副鼻竇(如額竇、上頜竇)化膿性炎症為主要表現。中醫強調「竅病與臟腑相關」,故治療需辨證論治,非僅局部清竅。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」,揭示膽熱與腦滲之關聯;《景岳全書》則分虛實論治,實者清熱化濁,虛者溫補固竅。
附註
腦滲與「鼻淵」為同病異名,然「腦滲」更強調涕液滲漏之狀,而「控腦砂」則側重頭痛如砂石壓頂之感,皆屬鼻淵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