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濕

定義與源流
腦濕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。其描述「頭上忽生肉如角」之狀,因「腦濕氣蘊蒸衝擊所生」,故得此名。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皮角」,屬皮膚異常增生之疾,以頭部突生角狀贅生物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腦濕之成,主因濕邪蘊積。濕性黏滯,易阻氣機,若久滯頭部肌表,與風熱或痰瘀相搏,則氣血壅塞,局部肌腠失養,漸化生異物。其病位在皮肉,與肝、脾功能失調相關:

  1. 脾失健運:脾主濕,若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上蒸頭面,蘊結成疾。
  2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滯,鬱久化熱,熱助濕勢,燻灼肌膚。
  3. 外感濕邪:居處潮濕或冒雨涉水,濕邪外襲,與內濕相合,膠著難去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皮突生質硬角狀物,形如獸角,基底或紅或膚色,表面粗糙。
  • 多無痛癢,然若濕鬱化熱,可伴局部紅腫、滲液。
  • 病程緩慢,贅生物漸長,偶見自行脫落後復發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祛濕化瘀、軟堅散結」為則,重外治,佐以內調: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結紮法:以絲線緊束角狀物根部,阻其氣血供給,令其枯落。
    • 千金散外敷:含白礬、丹砂等,研末調敷,蝕腐消贅,潔淨根蒂。
    • 針灸:取局部阿是穴,配合足三里、陰陵泉健脾化濕。
  2. 內服藥

    • 濕重者:選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宣暢氣機,淡滲利濕。
    • 熱象顯:用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,佐以夏枯草、浙貝母散結。
    • 痰瘀互結:投海藻玉壺湯化痰祛瘀,軟堅消積。
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筋瘤」「血瘤」等體表贅生物,雖異於腦濕,然治法可互參,如「枯瘤方」腐蝕消瘤,與千金散異曲同工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濕去則腫消」,呼應腦濕以祛濕為本之治則。

現代中醫觀點
今之臨床視腦濕為良性皮膚病變,除傳統療法外,可結合火針點刺、中藥熏洗(如蒼朮、黃柏煎湯)以增強療效。然其成因複雜,需辨濕、熱、痰、瘀之偏盛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