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爍
病證名,又稱「腦爍疽」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,為腦疽之虛證。《千金翼方》載其名,而《靈樞·癰疽》早述其病機:「陽留不發,消腦留項,名曰腦爍。」意指陽氣鬱滯不暢,邪毒蘊結於腦後項部,久而化熱爍陰,發為此疽。
臨床特徵:
- 外症表現:疽色晦暗不澤,瘡形平塌,根盤散漫,初期腫硬難潰,或潰後膿液稀薄,久不收口。
- 自覺症狀:項部劇痛如針刺,並伴心煩躁擾,此為毒邪內陷、擾及心神之危候。《靈樞》更直言「死不可治」,提示若見神昏譫語、脈象散亂等正虛邪陷之象,預後極差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氣血虛弱,外感風熱濕毒,或內傷七情,致經絡壅塞,營衛失和。虛證為本,毒邪為標,正不勝邪則毒滯難化,發為「色不樂」之陰疽。與實證腦疽(如陽熱熾盛之「對口疽」)相比,腦爍病程纏綿,癰腐難脫,癒後多瘢。
相關鑑別:
- 有頭疽:泛指瘡頂有膿頭之癰疽,範圍較廣,腦爍屬其特殊類型。
- 腦疽:生於後腦枕部之癰疽總稱,分虛實,腦爍特指虛證。
理論延伸:
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論疽,強調「毒陷陰分」為腦爍關鍵,其治療需溫補托毒,禁用寒涼攻伐。古籍中「消腦留項」一語,更暗示本病與督脈、太陽經氣機失調相關,後世醫家或佐入通絡引經之品,如羌活、川芎,以開鬱透邪。
(按:本文基於典籍記載及中醫外科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