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腦瀉
病名
腦瀉,又稱「鼻淵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症,首見於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七,載有「腦瀉臭穢」之描述,意指鼻腔分泌膿涕,氣味穢濁。此症與鼻淵密切相關,屬鼻病範疇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外邪侵襲,或體內濕熱蘊結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腦瀉之成因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肺熱壅盛:肺開竅於鼻,若肺經鬱熱,上熏鼻竅,則涕液黃濁,氣味腥臭。
- 膽熱上犯:膽經循行過頭側,若膽腑濕熱循經上擾,可致鼻淵腦瀉,兼見口苦、頭暈等症。
- 脾虛濕蘊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化熱上蒸,濁涕不止,病程纏綿。
- 腎虛不固:腎氣虧虛,攝納無權,髓海空虛,鼻竅失養,亦可發為腦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鼻流濁涕,質稠色黃或綠,氣味腥臭,久則涕液黏滯難擤,或伴有頭額脹痛、嗅覺減退、記憶力衰退等。嚴重者涕液倒流咽喉,引發咳嗽、咽癢等症。
古籍論述
除《普濟方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「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」,並指出其與「膽移熱於腦」相關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,腦瀉多因「風熱鬱於腦戶」,或「濕熱蒸灼髓海」,強調清熱化濕、通竅排膿之治法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腦瀉以辨證論治為核心,常見治法包括:
- 清肺泄熱:選用辛夷清肺飲、蒼耳子散等方,疏風清熱,宣通鼻竅。
- 瀉膽利濕:如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泄膽經濕熱。
- 健脾化濁:參苓白朮散配合芳香化濕藥,健脾祛濕以絕痰涕之源。
- 補腎填精:適用於久病腎虛者,以左歸丸、六味地黃丸等滋腎固本。
外治法
輔以針灸(如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穴)或鼻腔熏藥(如辛夷、白芷等研末吹鼻),可助通竅排濁。
腦瀉一症,雖以鼻部症狀為主,然其病機與多臟相關,需綜合辨析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