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癰

病名,首見於《瘍科選粹》卷三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。其病位在枕項之間,為局部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,臨床特徵為腫脹焮紅、疼痛劇烈,成膿後易潰破,瘡口較淺,癒合相對迅速,與「腦疽」相比,病情較輕,病位較淺。

病因病機
腦癰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加之七情鬱結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運行不暢,熱毒凝聚於肌膚腠理之間。其病機關鍵為「熱盛肉腐」,邪毒壅滯脈絡,化火成膿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腫硬,色紅灼熱,疼痛明顯,隨病情發展,腫勢漸擴大,頂部軟化,按之波動,終至破潰流膿。膿液多黃稠,潰後瘡面鮮紅,若無變證,膿盡則逐漸收口癒合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腦疽」相區別。腦疽病位深在,多生於項後髮際,瘡形平塌或高突,根盤堅硬,潰後膿液深沉,癒合較慢,病情較重;而腦癰病位淺表,範圍局限,易潰易斂,預後較佳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。初期宜散風清熱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;成膿期則托毒排膿,可選透膿散;潰後若氣血不足,可輔以益氣養血之品,如八珍湯。外治方面,初起可敷金黃散,膿成宜切開引流,潰後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古籍考證
《瘍科選粹》明確指出腦癰「易破、易斂」,強調其病性屬陽證,與腦疽之陰證或半陰半陽證有別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治法,歸入「百脈疽」類證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