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蒸

病名,為二十三蒸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文載:「腦蒸,頭眩悶熱。」意指此症以頭部昏眩、悶熱不適為主要表現,屬虛勞骨蒸病範疇之一。

中醫病機探析
腦蒸之成因,多與虛勞內傷、陰精耗損相關。中醫認為,「腦為髓海」,若腎陰虧虛,髓海失養,或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皆可擾及清竅,發為頭眩悶熱之症。此外,肝陽上亢、痰濕上蒙等病理因素,亦可能與腦蒸相關,需結合具體證候辨識。

與二十三蒸之關係
二十三蒸為古代中醫對虛勞熱性疾病的分類,各「蒸」皆以特定部位或症狀為名。腦蒸專指熱邪上擾頭腦之證,與其他蒸症如「骨蒸」「皮蒸」等並列,反映古人對虛勞發熱的細緻觀察。此分類體現了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思維,強調病位與病性的結合。

臨床表現與鑑別
腦蒸典型症狀為頭部昏沉眩暈,伴隨悶熱感,或見顴紅、耳鳴、口乾等陰虛內熱之象。需與外感風熱頭痛、肝陽上亢頭暈等鑑別:外感多兼表證,肝陽上亢則常見急躁易怒、脈弦數等陽亢之徵,而腦蒸更側重虛勞背景下的虛熱上擾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傳統治療腦蒸,以滋陰降火、清虛熱為大法。常用方如清骨散(《證治準繩》)加減,或配合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。若兼痰濕,可佐以化痰開竅之品如石菖蒲;若虛火偏旺,則加知母、黃柏等瀉相火。用藥需依個體證候調整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原則。

古籍補充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明代《普濟方》亦提及腦蒸屬「虛熱上衝」之候,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髓虧熱蒸」之病機,進一步豐富其理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