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腦轉耳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腦轉耳鳴

病證名,指頭部暈眩並伴隨耳鳴的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美尼爾氏綜合徵(Ménière`s disease)相似。此症多因腎虛髓海不足所致,屬中醫「眩暈」「耳鳴」範疇,其病機與精虧髓減、清竅失養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髓海空虛,清陽不升
    《靈樞·海論》明確指出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。」中醫認為「腦為髓之海」,髓海充盈則頭目清利;若腎精虧虛,無法上充髓海,則腦失所養,引發眩暈耳鳴。此類患者常伴腰膝酸軟、健忘、耳鳴如蟬等腎虛之象。
  2. 肝腎同源,風陽上擾
    肝腎陰虛可致虛風內動,風陽上擾清竅,加重眩暈耳鳴。此類證型多見於長期熬夜或情志失調者,症狀常伴頭脹痛、急躁易怒、舌紅少苔等。
  3. 痰濁中阻,蒙蔽清陽
    若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亦可導致腦轉耳鳴,此類患者多見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、苔白膩等痰濕之證。

辨證分型與表現

  • 腎精虧虛型:耳鳴細弱、眩暈日久、腰膝酸軟、脈沉細。
  • 肝陽上亢型:耳鳴如潮、眩暈劇烈、面紅目赤、脈弦數。
  • 痰濕阻竅型:耳鳴悶塞、頭重昏沉、嘔吐痰涎、脈濡滑。

中醫調治理念

治療以補益腎精、填髓充腦為本,佐以平肝潛陽或化痰通竅。經典方劑如:

  • 左歸丸(補腎填精)
  • 天麻鈎藤飲(平肝熄風)
  • 半夏白朮天麻湯(化痰息眩)

針灸常取百會、風池、聽宮、太溪等穴,以調暢氣血、升清降濁。

此症反映中醫「整體觀」思想,強調臟腑(尤以腎、肝、脾)與髓海、耳竅的動態平衡,須結合體質與病機深層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