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淖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淖澤在中醫學中為一重要概念,其涵義隨經典文獻之應用而略有差異,主要體現於生理、病理及診斷三方面,以下分述之:


一、生理狀態下的淖澤

  1. 體液濃厚滑潤之態
    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言:「暑則氣淖澤」,指人體氣血於陽熱環境中流動滑利,津液充沛之狀。此為正常生理現象,尤見於夏季或陽氣旺盛之時,氣血運行通暢,濡養組織。
  2. 精微物質蓄積與輸布
    據《靈樞·決氣》「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」,淖澤亦指水穀精微化生之稠厚物質,經脾氣運化後輸注於骨髓、關節,以充養身形。此過程與「津液」代謝相關,為「精生髓」之基礎。

二、病理表現中的淖澤

  1. 腠理疏鬆與肌肉不堅
    《靈樞·五變》提出「肉不堅而淖澤」,指肌膚鬆軟、腠理不密之狀態。此因衛氣不固,津液過度外泄,或脾虛濕盛所致,臨床可見於虛胖、水腫或易感外邪者。
  2. 濕濁內停之病機
    若淖澤過度蓄積,則轉為病理產物,如痰濕、濕濁等。《內經》未明言而後世醫家引申:濕邪黏滯,阻遏氣機,可致關節重著(如著痹)、分泌物黏稠(如白帶稠厚)等症。

三、診斷脈象之淖澤
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載「脈淖澤者,刺而平之」,此處淖澤形容脈象柔軟模糊,按之如泥,缺乏清晰界限。其機理有二:

  • 濕邪壅盛:濕性黏滯,使脈道濡軟,常見於濕溫病或脾虛濕困證。
  • 正氣虛弱:氣血不足,脈失充盈,尤見於久病陰傷或陽虛水停者。

四、與其他中醫概念的關聯

  1. 與「津液」之異同
    淖澤偏重質地稠厚、流動性較低之體液,而廣義津液包含清稀與稠濁部分。如《靈樞·癰疽》言「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」,淖澤可視為津液濃縮後的形態。
  2. 與「滑脈」的鑑別
    脈象淖澤主濕濁或虛損,屬病脈;滑脈往來流利如珠,可為孕脈或痰食積滯,二者雖皆具「滑」感,但成因與臨床意義迥異。

綜觀之,淖澤一詞貫穿中醫理論之生理、病理與診斷,其核心在於「稠潤」特性,需結合上下文以辨其指涉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註解《類經》時,更強調其「濁滯」之病機面向,豐富了經典原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