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臑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臑骨,又稱肱骨,為中醫骨傷科重要解剖名詞之一,屬上肢大骨,位於肩關節之下、肘關節之上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確記載:「臑骨,即肩下肘上之骨也。」此定義與現代解剖學之肱骨位置相符,然中醫對其認識更注重功能與經絡聯繫。

一、臑骨之解剖與中醫定位

臑骨上端與肩胛骨之肩盂相合,構成肩關節;下端與尺骨、橈骨相接,形成肘關節。其體幹微向前彎曲,中段外側有三角肌粗隆,為肌肉附著處。中醫認為,臑骨為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循行必經之處,尤以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與其關係密切。肺經循行於臑骨內側前緣,大腸經則行於外側前緣,故臑骨損傷或病變,常影響相關經脈氣血運行。

二、臑骨與筋肉的關係

中醫所謂「臑」,除指骨骼外,亦包含周圍筋肉組織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上臑內前廉」「上臑外前廉」等描述,即強調臑部筋肉與經絡的整體性。臑骨周圍有肱二頭肌、肱三頭肌等主司屈伸之筋肉,其功能正常與否,直接影響「臂厥」「肩不舉」等證候。《傷科彙纂》更指出,臑骨骨折時需兼顧「筋急縱」之調理,反映「骨正筋柔」的中醫治療原則。

三、臑骨損傷之病機與證候

臑骨常見損傷包括「臑骨傷折」(肱骨骨折)、「臑骨脫骱」(肩關節脫位)等。《正體類要》記載,此類損傷多因跌撲、墜墮所致,病機屬「骨斷筋傷,血瘀氣滯」。臨床可見局部腫脹、畸形、活動受限,若傷及經脈,可伴隨循經疼痛或麻木。清代《傷科補要》進一步區分臑骨上、中、下三段骨折之特徵,如「上段傷多肩垂,中段傷多臂縮」,顯示中醫對臑骨損傷的細緻觀察。

四、臑骨相關經穴與治療

臑骨周邊分佈多個重要腧穴,如手太陰肺經之天府俠白,手陽明大腸經之臂臑五里等。其中臂臑穴(位於臑骨三角肌止點處)尤為特殊,既為治療肩臂疼痛之要穴,亦反映中醫以骨標定穴位的方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刺灸此穴可治「臂痛不得舉」,體現臑骨與經穴治療的關聯性。

綜觀之,臑骨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解剖結構,更是經絡氣血輸布與筋骨系統功能的核心環節。歷代醫家對其形態、病機及治療的論述,展現中醫骨傷科「形氣並重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