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臑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臑骨傷
臑骨傷,病名,指臑骨因外力作用而折斷之證。臑骨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肱骨,為上肢主要骨幹之一。此證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八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。
病因病機
臑骨傷多因跌仆、墜墮、撞擊等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所致。其病機主要為外力導致骨斷筋傷,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腫脹疼痛。若骨折端移位明顯,可傷及周圍筋肉、血脈,甚則影響肢體功能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腫脹疼痛:骨折處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故見腫脹劇痛,按壓痛甚。
- 活動受限:因骨斷筋傷,上肢屈伸、旋轉等功能障礙。
- 骨擦音(骨聲):骨折端相互摩擦,可聞及異常聲響。
- 瘀斑顯現:骨折後血溢脈外,瘀血積聚,上臂內側可見青紫瘀斑。
- 假關節形成:若骨折嚴重,斷端不穩,可出現異常活動,狀如假關節。
骨折部位分類
臑骨傷可發生於不同部位,臨床常見以下幾類:
- 肱骨頭部骨折:多見於老年人,常因跌倒時手部撐地,外力傳導至肱骨近端所致。
- 肱骨幹骨折:多因直接暴力撞擊,或間接扭轉力導致。
- 肱骨髁部骨折:常見於肘關節過度伸展或屈曲時受外力衝擊,如跌仆時肘部著地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臑骨傷,首重手法復位,繼以夾縛固定,並輔以藥物調治,以促進骨痂生長,恢復功能。
- 手法整復:
- 若骨折端移位,需以手法矯正,使斷端復位。常用手法包括拔伸牽引、端提擠按等,依骨折類型施術。
- 夾縛固定:
- 復位後,以杉樹皮、竹片或特製夾板固定,維持骨折端穩定。
- 固定時需注意鬆緊適度,避免過緊影響氣血運行,或過鬆失去固定效果。
- 藥物治療:
- 初期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可選用復元活血湯、七厘散等。
- 中期宜接骨續筋,常用接骨丹、續斷紫金丹等。
- 後期以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為法,可服壯筋養血湯、補腎壯筋湯等。
預後與調護
臑骨傷預後與骨折部位、損傷程度及治療是否得當密切相關。一般而言,無移位者恢復較快,移位嚴重或合併筋肉損傷者,需較長時間調養。固定期間宜適當活動未固定關節,以防關節僵硬。待骨折癒合後,可逐步進行功能鍛煉,以恢復上肢活動能力。
此證之治療,須遵循「動靜結合」原則,既確保骨折端穩定,又避免長期固定導致氣血不暢,影響功能恢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