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臑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臑骨傷,又名臑骨折,是指臑骨因外傷而折斷者。臑骨即肱骨。多因跌打、墜撞而傷。通常易發生在肱骨頭部,其它幹部、髁部等處骨折亦可發生。症見局部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,並有骨聲,上臂內側可見瘀斑。甚則出現假關節。折端有移位者,宜手法整復,夾縛固定;無移位者,僅夾縛固定即可。用藥可參見骨折條。

《醫宗金鑒》卷八八曰:“臑骨傷,跌打墜撞,折斷者也。多在頭部,亦有幹部、髁部等處骨折者。其症腫脹疼痛,活動不利,有骨聲,上臂內側可見瘀斑。甚則出現假關節。折端有移位者,宜手法整復,夾縛固定;無移位者,僅夾縛固定即可。用藥可參見骨折條。”

臑骨傷的治療,以整復、固定為主。整復時,可用手法將骨折端復位,然後用夾板固定。固定後,應注意局部保暖,並適當抬高患肢,以利於血液循環。同時,可配合中醫藥治療,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• 金創散:金銀花、紫花地丁、赤芍、甘草、當歸川芎、白芷、沒藥、乳香、冰片等。
  • 七厘散:乳香、沒藥、冰片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芷、甘草等。
  • 骨碎補膏:骨碎補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、乳香、沒藥、冰片等。

這些方藥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可用於治療臑骨傷。在使用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用藥。

臑骨傷的預防,主要是避免外傷。平時應注意安全,避免跌打、墜撞等意外傷害。同時,還應注意加強鍛鍊,增強骨骼強度,以減少骨折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