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臑骨突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臑骨突出

臑骨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「肱骨」,為上肢主要骨幹之一,上端與肩胛骨構成肩關節。中醫古籍《醫宗金鑒·卷八八》記載,臑骨突出屬「肩關節脫臼」之範疇,指肱骨頭因外力作用脫離肩胛骨關節盂,導致局部形變、隆起,形成明顯突出之症。此症多因跌撲、墜傷或暴力牽拉所致,屬中醫「骨錯縫」或「脫骱」之病機範疇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臑骨突出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肩部為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及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若外力導致關節脫位,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則見腫脹疼痛、活動受限。《傷科補要》提及:「肩骱脫落,臂骨突出,須辨其前後」,強調需分辨脫臼方向(前脫、後脫或下脫),以利手法復位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肩部畸形,肱骨頭移位後,肩峰下空虛,形成「方肩」外觀;患肢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位,無法內收貼身。局部腫脹瘀斑,伴隨劇痛,若傷及周圍筋脈,可影響手臂氣血濡養,導致麻木或乏力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以手法復位為首要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載「足蹬法」或「椅背復位法」,配合牽引、端提等技巧,使肱骨頭歸位。復位後,常以杉木皮或竹片固定,並內服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之劑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,以散瘀通絡。後期可輔以針灸(取肩髃、肩髎、曲池等穴)或藥熨療法,促進氣血暢通,恢復關節功能。

此症若反覆發作,可能轉為「習慣性脫臼」,多因肝腎不足或氣血虧虛,致筋脈鬆弛、關節失穩,此時需調補肝腎,強筋壯骨,如服用「補筋丸」或「健步虎潛丸」等方劑。

臑骨突出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理念,強調結構復位與氣血調理相輔相成,以達「骨正筋柔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