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臑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臑窌
臑窌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手少陽三焦經之臑會穴。此穴位於人體上臂外側,具疏通經絡、調節氣血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肩臂疾患及局部氣血瘀滯之症。
定位與解剖
臑窌(臑會)位於肩髎穴與天井穴連線上,當三角肌後緣下緣處。具體取穴時,可令患者垂臂,於肩峰角直下三寸處定位。其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三角肌、肱三頭肌,深層分布有腋神經分支及旋肱後動脈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臑窌屬手少陽三焦經,為三焦經氣血匯聚之所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臂痛不得舉」,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,認為此穴能疏利少陽經氣,化解痰瘀凝滯。三焦經主司氣化,通調水道,故刺激臑窌亦可間接調節水液代謝,改善因痰濕流注所致之肩臂腫痛。
主治功能
- 局部病症:肩臂疼痛、上肢不遂、臂神經麻痹。
- 經絡病症:手少陽三焦經循行所過之頸項強痛、腋下腫。
- 氣血痰濕證:痰核瘰癧(如淋巴結腫大)、氣滯血瘀之肩凝症(五十肩)。
刺灸方法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肩肘。
- 灸法: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痛。
配伍應用
- 配肩髃、曲池治肩臂痛;
- 配天宗、秉風緩解肩背拘急;
- 配豐隆、陽輔化痰散結,針對瘰癧。
古籍考據
《類經圖翼》提及臑會「主臂痛酸無力」,《針灸大成》則強調其「治肩腫引胛中痛」,反映歷代醫家對其療效之重視。此穴別名「臑窌」,窌通「寥」,喻其位置深隱肌肉間隙,亦暗示其疏通深部氣血之能。
臑窌(臑會)之臨床價值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結合三焦經氣化功能,成為上肢風濕痹證及痰瘀交阻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