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臑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臑內
臑內,指上臂內側之區域,為中醫經絡循行的重要部位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其中描述手太陰肺經之走行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下循臑內,行少陰心主之前。」意指肺經自上臂外側向下循行,轉入臑內,並沿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之前側下行。
從經絡學角度而言,臑內為多條經脈交會之處,除手太陰肺經外,亦與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相鄰。此區域肌肉豐厚,內側以肱二頭肌、喙肱肌等為主,其下深層分布重要血管與神經,如肱動脈、正中神經等。中醫認為,臑內之氣血運行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,若此處出現疼痛、麻木或異常感,可能反映經絡氣血不暢或內臟功能失調。
在腧穴定位上,臑內雖無特定穴位,然其鄰近區域有重要穴位如天府(肺經)、俠白(肺經)等,這些穴位常用於調理肺氣、疏通上焦氣機。此外,臑內亦為推拿與針灸治療上臂疾患時的關鍵施術部位,透過刺激此處可間接影響相應經脈之氣血運行。
從診斷學而言,觀察臑內之皮膚色澤、溫度及肌肉狀態,可作為判斷手三陰經氣血盛衰的參考。例如,若臑內肌肉鬆軟無力,可能提示肺氣不足;若局部青筋顯露,則可能與心血瘀阻相關。
臑內在中醫理論中雖非獨立解剖概念,然其作為經絡循行與氣血輸布之通道,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,值得深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